馮冠明
現職
義大醫院整形外科部部長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
經歷
台灣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監事
義大醫院顯微重建科主任
國軍高雄總醫院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
很榮幸擔任本期總編輯,這次出刊期間,適逢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的時候,每天染疫人數及死亡人數不斷創新高,截至目前為止,全球染疫人數將近6000 萬人,死亡人數來到了145 萬人,而台灣相對安全。所以這次雜誌特別借重圓山飯店SALUTE 點燈照片,象徵「向防疫英雄致敬」,因為他( 她) 們的付出,我們才得以安居樂業。台灣用防疫的奇蹟,向世界證明強大的醫療軟實力!
醫術精湛、術德兼修的大師,整形外科醫師楷模
有句話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我認為最棒的醫療則是整形外科。經過2015 年八仙塵爆考驗,我們創造許多醫療奇蹟,展現了精湛的醫療技術。醫事司長也說:「每年世界各地向台灣申請訓練的醫事人員中,整外佔了三分之一強」。因此,本期雜誌採訪了多位國內重量級的大師們,記錄他們一輩子在整形外科的研究與建樹,熱心投入於國內外各種弱勢關懷與人道支援,展現了術德兼修的好樣子,對人類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何其有幸,我們因身為整外的一分子而感到與有榮焉,甚至可以大聲地說:「我整外,我驕傲!」
本期採訪的大師,如:長期協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運作的陳昱瑞主委;國際顯微手術的領航者,從 Train The Trainee到Train The Trainers 的魏福全院士;以神經重建為一生懸命的莊垂慶教授;畢生投入傷口癒合的研究,致力於開發skinsubstitute 的王先震教授;作育無數英才,並將退休金成立血管瘤基金會的陳明庭教授;我的恩師陳宏基教授,終生致力於自體腸道移植,做極為困難之重建,如同7-11般全年無休;全國乳癌重建之冠,致力於恢復女性自信心的林幸道教授;越南義診二十年,從不間斷的鄭勝峯教授;手外科權威的邱浩遠教授,拯救無數因斷指失去經濟支柱,導致家
庭動搖的勞動階層。這些老師們都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仍在第一線勞心戮力。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是不簡單!更何況是困難的重建,一做十幾年,那不只是「佛心來了」,更需要滿腔的熱血與對理想的堅持。
追求精湛醫術更鼓勵醫德的養成,不同行業視野,同樣人道關懷之情
整形外科是慢性傷口的專家,本期針對傷口照護及重建,著墨甚多。另外目前最夯的換臉、換手等異體複合組織移植更是結合免疫調控與顯微重建手術的新一代移植,還有應用科技如3D 列印、AI、大數據等……,本期也有精彩的探討。每年義大整外忘年會都會邀請六龜育幼院兒童前來表演並一起共餐,這個傳統源自於創院院長陳宏基及鄭勝峯副院長非常重視住院醫師的醫德培養,長期贊助六龜育幼院,讓科內同仁在行善過程中得到了感動的回饋。期間赴席及贊助的,除了有整外醫師、我大學同學、好友外,最主要是我EMBA 的同學及圓桌教育基金會的志工,他們都是不同行業的成功企業家。多年來,在這過程中,我學習到揚善不是一種炫耀,而是將人道關懷的精神傳承下去。所以本期特別加入企業專訪,希望透過介紹這些台灣亮點產業,能帶給我們整形外科醫師不同思維及視野,如同成功企業因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永續經營,整形外科醫師亦是需要術德兼修才能邁向巔峰。
每年10 月,整形外科有一個很重要模擬手術教學──無語良師活動,這次透過採訪慈濟模擬醫學中心曾國藩教授,為我們介紹無語良師的緣由,期待享用資源的同時,能感恩老師發揮大愛澤醫的精神,並達成無語良師促進醫療進步的心願:「寧可在祂們身上開錯千萬刀,千萬不可在病人身上開錯一刀。」羅慧夫醫師曾說過:「不只要治療患者生理的疤痕,同時也治療他們心理的疤痕。」他不只將技術帶來台灣,也將關懷的種子留在每一個整外醫師的心中,顯然這樣的傳承已經發生。透過這些故事告訴年輕醫師,知識與技術的學習固然重要,但莫忘行醫初衷──扶助弱勢、人道關懷,更是整外醫師最重要的修為,我們有責任將這份關懷的種子繼續播種下去,也相信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最後,也感謝大家的共襄盛舉;眾人齊心,是《整形春秋》能夠源遠流長最主要的原因,我也趁此機會向各位拜個早年,祝各位身體健康、闔家平安,整外、美外行醫之路能夠豐富、圓滿、快樂!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