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承弘
現職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上肢及臉部複合移植計畫負責人
長庚醫院教授
台灣手外科醫學會理事
台灣顯微重建外科常務理事
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外傷及顯微重建臨床研究員
匹茲堡大學異體複合移植研究員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異體複合移植研究員

 

還記得1997 年的電影「變臉」嗎?男主角透過醫療手術偷取另一名男主角的面孔,過著對方的生活。醫療科技經過23年的進步更迭,「變臉」──臉部移植,已非科幻故事,也讓許多因為疾病或意外,導致面部毀容的患者,有機會透過手術重新換一張臉。

 

「目前只是人體試驗手術。」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主任林承弘醫師表示。目前,所有的移植都受到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範,而其施行條例第三條之七規範移植的器官包括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實際需要指定之類目。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完成的手部移植及未來要做的臉部移植手術,都屬於人體試驗手術,需經機構及政府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才可施行。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換一張臉」,普遍覺得相當不可思議。林承弘醫師解釋,其實不是缺什麼就要換什麼,我們要看哪些臉部構造是不能用傳統的重建來取代,「所以才有臉部移植的必要性。」林承弘醫師表示。否則,病人接受移植後,要吃一輩子的免疫抑制劑或承受副作用,一定要經過整體考量,確認利大於弊,才會施作。目前國際的趨勢分三個方向,分別是:全臉移植、嘴巴、以及眼眶週圍等功能性的臉部單元,但大部分都會考慮到整體性來施作全臉移植,因為部分與全臉使用的免疫抑制劑劑量相同。

image

國外實作病例以槍傷、燒燙傷、神經纖維瘤最多

林承弘醫師指出,缺陷的原因以槍擊、燒燙傷及神經纖維瘤最多,所以不僅皮膚,包含骨頭、肌肉、神經、血管等都會損傷。如果要進行這臉部缺陷重建,所有組織單元都需要同時重建,像是骨頭、附著在上面的肌肉與軟組織等……,甚至是肌肉,接完後要接運動神經,皮膚要有感覺也要接神經,所以,實作中要比想像中更加複雜,不是一塊臉皮貼上去即可。臉部移植後,不僅會改變外觀,且可改善吞嚥及呼吸等功能林承弘醫師表示,以國外病例而言,美國病例多以槍傷居多,例如:子彈從下巴穿出鼻子等……。做完臉部移植重建後,可以回復到傷者可自然面對社會大眾的樣貌,走出去不用面對指指點點;另外一個大宗就是燒燙傷病人,「這也可能是台灣未來臉部移植的大宗,因為這類病人的骨頭是完整的、也不需要大範圍地進行肌肉重建,所以在術後成果會比槍傷及其他病因來得好。」林承弘醫師說。

 

全臉移植手術超精密 整套術前評估不能少

面對這項高度精密的手術,林承弘醫師解釋,首先要確認是不是傳統手術無法重建的缺陷,這只是最初步的評估。除了臉部缺陷的評估及病人本身的免疫狀況外,他認為,病人的配合度更為重要,「透過國外的病例可以發現,透過換臉也無法恢復到完全正常的臉。」林承弘醫師說。所以,病人除需了解使用終生免疫抑制劑的併發症,也應對移植手術有合理的預期。除了注重移植的適應症外,也必須經過專科醫師的精神心理評估才可以納入至下一階段,大約要以半年為一個週期的反覆評估,直到等到捐贈者為止。「再來就是家庭、社會的支持。」林承弘醫師說,因為術後會面臨很長時間的不方便與復健,需要家人幫忙,如果病人沒有充分的家庭社會支持,會在初期遇到很大的沮喪感,沒有辦法獲得很好的恢復。

 

負責一輩子 全臉移植術後繼續努力

林承弘醫師認為,做完臉部移植就要負責一輩子,「過去以為皮膚軟組織貼上去會像受贈者。」,但從臨床病例累積的經驗,目前看起來較像是綜合體。針對術後排斥問題及復健問題,根據國際經驗,臉部移植比手部移植更容易出現急性排斥,但處理排斥的方式相似,會依照術後時間與嚴重度、體重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復健初期以臉部消腫、促進傷口癒合為主,因為臉部是很容易水腫的部位,臨床上只能接2 至4條靜脈,所以消腫的程度遠不及原本的組織,接下來是臉部神經與肌肉功能回復,接受全臉移植病患更需做吞嚥呼吸功能復健,「病人過去可能只能作氣管切口,但移植之後可以慢慢從鼻口呼吸、拿掉呼吸管。」林承宏醫師說。重新學習呼吸、咀嚼,使患者能一步步慢慢回復到正常生活。

-

🔍整形春秋相關網站】
📍Story整形春秋Youtube:https://reurl.cc/4N57v
📍整形春秋 vol.4,我整外我驕傲!走到哪都能隨身看👉 https://reurl.cc/n0g5zX
arrow
arrow

    Story整形春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